“湘潭大學城”是座什么“城”?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發布時間:2025-03-27

            打印 | |   分享到:
            0

            湘潭大學的名字聞名遐邇,但“湘潭大學城”是一所“大學”還是一座“城”?

            在湘潭市二環線以北,一片總面積超過31.5平方公里的科創熱土正在蘇醒——2023年破土動工的湘潭大學城創新創業園(以下簡稱湘潭大學城),以澎湃之勢重塑城市發展格局。這里不僅是湘潭打造“科教強市”的核心引擎,更是一塊突破產教融合壁壘、激活全域創新動能的“試驗田”。

            湘潭大學城規劃建設背后有著怎樣的戰略考量?未來又將為湘潭產業轉型升級、長株潭一體化發展釋放怎樣的發展勢能?今天記者將帶你好好理一理。

            ?大學城規劃背后的“破局思維”?

            若以關鍵詞勾勒湘潭大學城的輪廓,“產教融合”與“科創樞紐”最為貼切。

            根據規劃,大學城的空間布局為“一島、兩芯、多軸、兩片區”。“一島”為中央智島,“兩芯”為西部高校智芯和東部高校智芯,“多軸”為多條校際共享軸,“兩片區”為西部高校片區、東部高校片區。湘潭大學城以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為核心院校,結合周邊現有4所高校資源,規劃新增8至10所高等院校,實現在校生總規模從10萬人增加至20萬人。

            “打造湘潭大學城不僅是要構建湘潭科教資源的‘聚合器’,更承載著于湘潭產業升級‘加速器’的重任。”“兩城”建設專班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大學城未來發展將與湘潭市12大產業鏈深度綁定。例如,吉利汽車職院新校區建成投用,直接對接湘潭吉利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湖南省醫療器械產業園已聚集290余家企業,依托高??蒲辛α繉崿F技術突破。

            大學城戰略定位不僅局限于湘潭一隅,更是長株潭一體化的“協同紐帶”。

            湘潭大學城與湘江科學城、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形成“一體兩翼、錯位互補、產學研創、協同發展”的格局,是落實湘江西岸科創走廊和湘江科學城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通過整合湘潭現有科教資源,擴大院校規模,導入相關產業,提升配套檔次,對推動湘潭市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好融入長株潭都市圈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城不是簡單的高校扎堆”

            “這里不是簡單的高校扎堆,而是要讓知識流、人才流、資金流真正循環起來?!毕嫣洞髮W城的建設思路很明確?,簡而言之就是“普職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和“校企融合、校城融合、校校融合”。

            大學城現已有7所院校,科教實力雄厚。過去,湘潭存在科研成果“鎖在柜子里”、企業需求“懸在空中”的脫節現象。大學城通過建設創新創業園、引入湖南吉利汽車職院等其他高等(職)院校,搭建“產學研創”一體化平臺,實現“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車間里”良好局面。

            去年9月,湖南吉利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迎來首批新生,標志著湘潭大學城首批落地高校正式啟用。

            “新校區與湖南科技大學比鄰而居,占地550畝,總投資15億元,一期工程已全面建成,17棟主體建筑涵蓋教學樓、實訓樓、學生公寓、智慧圖書館及多功能體育館,總建筑面積達25萬平方米?!睂W院負責人表示,學院聚焦汽車類高技能人才培養,開設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物聯網應用技術等特色專業,并與湘潭吉利汽車開展“訂單式”合作,這種“入學即入行”的培養模式,已實現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

            大學城建長株潭一體化進程中,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是關鍵。

            湘潭大學城與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形成“雙核”錯位:前者聚焦應用型人才培養和產業技術轉化,后者側重學術型研究與前沿科技,二者互補構建完整的創新生態鏈。

            當然,大學城建設,既需要“物理空間”的集聚,更呼喚“制度創新”的突破:能否建立跨校的學分互認機制?能否讓企業在高校設立“創新飛地”?這些探索或將決定大學城的發展潛力。

            產教城融合,驅動長株潭新增長極

            湘潭大學城建設一年多來,正在為區域發展注入三重動能。

            首先,產業轉型的“牽引力”愈發強勁。湘潭大學城正以“引校入企”“引企入?!钡碾p向滲透,通過課程共設、技術共研、人才共育,讓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咬合得更緊密。以汽車產業為例,預計到2025年,大學城與湘潭經開區的聯動將推動汽車產業年產值突破500億元,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0%以上。

            其次,人才集聚效應即將顯現。未來20萬在校生規模與湘潭經開區青竹湖人才小鎮、碧泉湖健康港等配套,形成“以教聚人、以產留人”的良性循環。湘潭與長沙戶籍、社?;ネǖ恼?,更讓人才在長株潭都市圈內自由流動,為區域儲備“創新生力軍”。

            此外,湘江科學城、湘潭大學城“兩城共振”,九華片區正崛起為湘江西岸的“科創硅谷”。未來,這里或將成為長株潭“硬科技”策源地,更多“湘潭智造”將從大學城走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

            湘江北去,不舍晝夜。

            當知識的星辰與產業的燈火在湘潭大學城交相輝映,這座“城”便不再是地理意義上的空間,它所承載的是湘潭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的雄心,是肩負著長株潭三市創新協同的戰略使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上一篇:這是頭篇 下一篇:【媒體關注】喚醒沉睡的糧倉 湘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