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態環境部 發布時間:2025-02-11
2025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
劃重點
1月14日至15日,生態環境部在京召開2025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總結2024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研究分析當前面臨形勢,安排部署2025年重點任務。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出席會議并講話,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席會議并作工作報告。為更好地學習宣傳貫徹會議精神,即日起,我們推出“劃重點”系列,今日推出“戰略篇”
做好今年工作需要重點把握的幾個問題
一是要樹牢大局觀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要求領導干部想問題、作決策,一定要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大局就好比森林,如果對大局不了解,就容易在森林里迷路,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勞無功。反過來說,如果對大局有比較清晰的了解,就知道自己所處的方位和前進的方向。我們要樹牢大局觀念,不能只埋頭干事、不抬頭看路,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想做好分內工作,也必須對分外工作和全局工作有比較透徹的了解。樹牢大局觀念,不只是自上而下布置任務,而是為了干好自己的工作主動去做,帶著責任、帶著興趣、帶著任務去做。樹牢大局觀念不是一句虛話,是有具體含義的。要自覺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謀劃推進,準確把握國情、省情、市情、縣情,深入了解經濟增長總量和結構情況,主要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傳統和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能源和資源消耗情況,財政收支狀況等等。其次,要著眼生態環境保護全局,精準掌握所在地區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和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對工業源、生活源、農業面源等不同來源的污染貢獻,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制定政策措施就更加有的放矢。此外,我們還要關心關注國際形勢變化,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增強斗爭精神,積極參與引領全球環境治理,切實維護國家利益。
二是要增強法治意識
法律具有強制性和約束力,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途徑。現實中許多難以解決的矛盾問題和頑瘴痼疾,一旦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快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法律體系,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教導我們,領導干部要把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轉化成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全國生態環境系統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增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破解難題的意識和能力,主動從法律層面想辦法找答案,切實發揮好法治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標準是對法律法規的支撐和延伸。在現行生態環境標準中,有些是多年前制定的。要認真進行梳理,有效的繼續執行,明顯陳舊且制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要按要求抓緊修訂。地方可以多做一些探索,形成一批務實管用的地方法規標準。
三是要提升科學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升思維能力,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現代管理是科學的管理,現代管理者必須具備科學思維,作為從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員也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運用科學思維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必須先搞清楚我們治的到底是什么污?1927年3月,毛澤東同志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開宗明義提出了革命的首要問題。治什么樣的污,也是我們工作中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直截了當地說,我們要治理的主要是近代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和城鎮化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于純自然因素造成的污染,更多的是順其自然、趨利避害,否則就容易偏離工作的重心和方向。要尊重自然規律、尊重客觀規律,弄清楚污染問題形成的原因機理,科學制定污染治理措施。“三個治污”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方針,要全面準確落實。我的體會,具備了科學思維,做到了依法,精準也就在其中了。
四是要踐行實干精神
我們黨歷來強調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反對坐而論道、紙上談兵。鄧小平同志強調,“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向全黨發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警示。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的工作,藍天“造不出來”,惡臭也掩蓋不住。我們要以實打實、不摻任何水分的成績接受人民和歷史的檢驗,決不能為了幾個漂亮的數據搞“口號環保”“數字環保”,這樣就背離了環保的初心,對上弄虛作假、對下掩蓋真相,對自己更是自欺欺人。全國生態環境系統要堅持干字當頭、實干為要,把有限資源和力量集中到完成中心任務上來,進一步把工作抓實,把基礎打實,把步子邁實,決不搞花架子、面子工程,堅決摒棄虛功、無用功。同時,要旗幟鮮明地為實干者撐腰、為干事者鼓勁,樹立干事光榮、避事可恥的工作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