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態環境部 發布時間:2025-02-10
2025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
劃重點
1月14日至15日,生態環境部在京召開2025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總結2024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研究分析當前面臨形勢,安排部署2025年重點任務。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出席會議并講話,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席會議并作工作報告。為更好地學習宣傳貫徹會議精神,1月24日起,我們推出“劃重點”系列,今日推出“任務篇”
全力做好2025年生態環境重點工作
推動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
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強化成果應用。
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著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數智化轉型。
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深化重大科技需求凝練,謀劃儲備一批重大科技項目。
積極推動生態環境法典編纂。
著力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
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全面實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推動修訂《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推進重點行業生態環境統計與排污許可銜接。
構建環境信用監管體系。開展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第三披露周期工作。
持續完善綠色低碳發展機制
加快建立應對氣候變化標準體系、碳足跡管理體系,推進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
推動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研究建立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項目聯合推介機制。
推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建設。
穩妥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實施。
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推進生態綜合補償,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完善美麗中國建設“1+1+N”實施體系
深化美麗中國建設推進落實機制,協調推動各領域行動全面展開,研究制定美麗中國建設成效考核辦法,高質量完成年度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強化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
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
高標準建設美麗城市,因地制宜建設美麗鄉村,深入實施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提升行動。系統強化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制定實施區域專項支持舉措。推動發布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中長期規劃,深化長三角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及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制度創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合作交流機制良好運轉。
系統謀劃“十五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對照美麗中國建設、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碳達峰碳中和等關鍵節點和重點任務,深入研究“十五五”主要目標、重要任務和標志性成果,統籌設計重要改革舉措、重點增量政策和重大工程項目,堅持“開門編規劃”,集思廣益,科學編制“十五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及各領域相關專項規劃。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持續深入推進藍天保衛戰
深化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持續開展粗鋼產能超低排放改造,穩步推進水泥、焦化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深入實施VOCs綜合治理,完善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績效分級管理體系。
推進火電、鋼鐵等重點行業大宗貨物運輸企業和沿海主要港口清潔運輸。強化柴油貨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全流程管控。
穩妥推進氨排放控制試點工作,推動秸稈禁燒依法科學管控,加強揚塵、油煙、惡臭等大氣面源污染精細化管理。
持續開展“噪聲治理千件萬戶”投訴典型案件調度,推動完成地級及以上城市噪聲污染防治部門責任分工。
出臺實施履行蒙約國家方案,強化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環境管理。
持續深入推進碧水保衛戰
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和整治提升,基本完成重點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點湖泊、重點海灣排污口整治。
優化優良水體比例考核指標,完善長江流域水生態監測評估機制。
深化長江經濟帶和沿黃河省(區)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基本完成長江經濟帶城市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和全國鄉鎮級水源保護區劃定立標。
持續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行動。
加強湖庫水華預警防控和高原湖泊保護治理。
全力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深入推進入海河流總氮等污染治理與管控,“一灣一策”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
持續深入推進凈土保衛戰
推動完成重點縣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
開展長江流域沿江1公里化工企業騰退地塊土壤污染專項治理。
推動優先監管地塊基本完成土壤污染管控。完成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回頭看”。
大力推動“一區兩場”地下水污染問題整治。
制定第二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普查、全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總體思路。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成果集成應用。
開展日處理規模100噸及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排查整治,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突出區域系統治理,基本消除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
創新開展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
推動制定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計劃。出臺實施“無廢城市”建設進展評價辦法。
完成典型大宗工業固廢堆存場所排查,推進磷石膏堆場(庫)綜合治理。
規范廢棄風電光伏設備及動力電池污染防治。加快建設運用全國危廢全過程可追溯環境管理信息化系統。
開展危險廢物產生單位“五即”規范化建設,推動全國危廢填埋量占比穩中有降。
指導完成白河硫鐵礦區和“錳三角”污染治理。推動完成重點行業重金屬排放量下降目標。
健全尾礦庫污染隱患分級排查整治制度,基本完成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尾礦庫污染治理。
持續推進新污染物治理行動,研究制定加強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健全環境風險管控體系的意見,嚴格落實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制度。
積極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培育壯大綠色生產力
全面落實生態環境領域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政策措施,支持服務民營經濟綠色發展。
做好定點幫扶和對口支援工作。
深化環評改革,嚴格“兩高一低”項目環境準入,強化重大規劃和重大項目環評保障服務。
深化多層次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制定完善鼓勵再生資源進口政策。
加快推進生態環境領域重大工程落地,推動危廢“1+6+20”重大工程全面開工。
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持續壯大生態環保產業。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進一步發展行業覆蓋范圍,強化控排企業碳排放管理。
完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機制,規范方法學制修訂制度。
完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機制,健全完善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
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標準規范。推動甲烷監測、報告及核查體系建設。
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
規劃“十五五”應對氣候變化一攬子重大工程。
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統一監管
開展“綠盾2025”重要生態空間強化監督,升級優化“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
推進第五次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開展全國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五年評估。
持續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人為活動雙月遙感監測。
發布實施重大生態破壞事件判定規程。
持續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創建。
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評價標準,組織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
統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建立完善生態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指標體系。
持續開展重點地區維護生態安全工作,加強跨區域、流域、領域生態安全風險防范協作。
確保核與輻射安全
健全國家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強重大政策研究。
加強在建項目安全質量監管,強化首堆新堆核安全審評監管,扎實做好運行核電廠和研究堆日常監管,推進實施分級分類監管。
依法做好擬建核電廠和研究堆的審評許可,研究優化審評程序。
持續開展重點核設施退役治理專項監督檢查。加強民用核安全設備許可證及境外單位注冊登記管理。研究制定放射性污染監測機構資質管理辦法。發布核技術利用項目重大變動清單。加快建設區域核與輻射應急監測物資儲備庫。
精心組織做好國際原子能機構對我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綜合評估工作。積極開展核安全國際交流合作。
嚴密防控生態環境風險
扎實推進突發環境事件隱患排查治理,推動重點河流環境應急“一河一策一圖”成果應用,強化汛期環境安全保障。
有序推進化工園區環境應急三級防控體系建設。完善協調響應機制,嚴格應急值守和信息報告。
深化環境應急演練和培訓,構建應急監測網絡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加強省市兩級應急隊伍建設。
著力強化生態環境督察執法
深入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扎實開展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統籌推進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公開發布典型案例。
學習宣傳貫徹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條例,進一步完善督察制度規范。扎實推進督察整改,強化調度督促和盯辦抽查,推動形成管理閉環。
加強生態環境執法監管
進一步規范和優化涉企生態環境行政檢查。
持續推進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監督幫扶和統籌強化監督。
聯合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和污染源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
持續開展機動車排放領域第三方機構專項整治。
開展環評單位和環評工程師誠信檔案專項整治。
開展全國生態環境執法大練兵活動和執法稽查。
推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與監測體系建設
推動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
深入實施京津冀重大專項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相關重點專項,加強組織實施、過程管理和綜合績效評價。
謀劃建設生態環境領域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強化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規范化建設和管理。
推進實施科技幫扶行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加強中央生態環境資金項目監督管理,加大資金統籌力度,強化生態環境基礎能力建設。
推進生態環境信息化平臺建設應用。
推進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
組織實施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全面推進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建設,遴選第三批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
建設水生態環境監測評價體系,開展海洋輻射環境應急監測。
推動構建“雙碳”衛星立體監測體系,建設國家溫室氣體監測站網和立體監測體系。
推進污染源監測監督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監督管理機制。
完成“十五五”國家地表水、環境空氣、海洋等監測點位優化調整。
加快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完善生態環境法規標準政策制度體系
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條例、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理條例制定,強化核安全法治建設。
推動制修訂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和系列標準規范,研究制定一批水質基準。
開展全國居民生態環境健康素養監測。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全民行動
持續做好例行新聞發布工作,創新開展政務新媒體宣傳,妥善應對生態環境輿情,積極做好輿論引導。
深入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推動生態環境志愿服務,深化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深化生態環境領域國際合作
組織參加第七屆聯合國環境大會。
全面參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化學品與廢物及海洋領域、乏燃料與放射性廢物安全等重要國際環境公約履約談判。
加強政府間國際組織機制下的環境與氣候交流合作,舉辦第六次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2025年國合會年會,做好中國擔任上合組織輪值主席國和上合組織“可持續發展年”期間環境與氣候有關工作,辦好第六次上合組織環境部長會,穩妥開展與重點國家雙多邊合作,深化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
高質量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
強化生態環保干部隊伍建設
深入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宣傳闡釋,舉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
全面加強機關黨的建設,鞏固深化黨紀學習教育成果。
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管黨治黨,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
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工作成效。
持續開展生態環境領域集中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專項行動。
加強紀律作風建設,努力鍛造生態環境保護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