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微課堂】湘潭奮力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來源:湖南日報 發布時間:2024-12-18

            打印 | |   分享到:
            0

            湘潭,偉人故里。這里坐擁“一江兩水一庫”和長株潭生態“綠心”,放眼望去,湘江兩岸,青山綠水;藍天白云,水天一色。

            近年來,湘潭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毛主席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的殷殷囑托,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以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主抓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面推進美麗湘潭建設,發展“含綠量”和生態“含金量”同步提升,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生態環境治理不斷“加碼”,換來綠水青山帶笑顏

            今年8月底,湘潭環保志愿者在韶山市韶山鄉平里村一處小水庫中,發現“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近兩年來,除世界級瀕危物種桃花水母外,還有珍稀鳥類彩鹮、“國寶”中華秋沙鴨等珍稀動物,相繼來湘潭“做客”。

            野生動物的身影,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近年來,湘潭始終堅定扛牢重大政治責任,守護好青山綠水和藍天凈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空氣質量提升明顯,天更藍——

            自2021年以來,湘潭重拳出擊,常態化推進、科學化治理、精細化管控大氣環境,打好藍天保衛戰。湘鋼投資約60億元,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改造;該市對76家企業開展VOCs綜合治理,對21家企業開展工業窯爐治理;在全省率先推廣燃油清凈增效劑,同時優化交通管控;建立“天地空”一體化科學監測體系,科學、精細化管控大氣質量;創新開展臨界天氣應急管控措施、分級分類管控,盡量避免重污染天和輕度污染天。

            640 (1).webp (13).jpg

            湘江湘潭段兩岸風景秀麗

            2023年,湘潭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PM2.5平均濃度、空氣質量優良率3項指標,均達到有監測數據以來的最佳成績,空氣質量顯著改善。相較于2021年,該市優良天數增加10天,優良率上升2.7個百分點,改善率居全省第三;PM2.5濃度每立方米下降5微克,改善11.6個百分點,改善率居全省第一。特別是今年1至8月,湘潭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再創佳績,市城區優良創2021年以來同期最高。

            地表水質穩定改善,水更清——

            近年來,湘潭市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飲用水源地整治,并持續開展“洞庭清波”專項“回頭看”行動;完成市城區24條黑臭水體基礎治理,尤其是完成了唐興橋、愛勞渠這兩條“硬骨頭”水體返黑返臭治理問題;開展城區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提升攻堅行動,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強力推進,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由2020年的58.6%提升至76.6%。

            目前,湘潭市14個國省地表水水質考核斷面,均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100%,其中涓水入湘江口水質改善明顯,提升至Ⅱ類標準;湘江湘潭段和漣水水質已穩定保持在Ⅱ類標準。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優良率達100%。

            土壤治理全國示范,地更凈——

            作為“國家土壤污染治理先行區”建設城市,湘潭以此為契機,先行先試,在全國率先開展耕地重金屬污染溯源整治全覆蓋工作;穩步推進國家土壤先行區重點項目建設,探索形成水輸入型污染耕地源頭防控,其典型經驗獲全國推介;率先開展全市全域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凈土保衛戰工作始終走在全省前列。

            640 (2).webp (1).jpg

            湘潭發展“含綠量”與生態“含金量”同步提升

            2023年,湘潭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1.54%,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該市“持續推進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相關經驗,獲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通報表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獲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表彰。

            為持續打好凈土保衛戰和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今年7月,農業生態環境管理培訓班在韶山市舉辦,湘潭市圍繞農用地土壤污染溯源整治進行經驗交流,“湘潭經驗”再次在全國推介。

            如今,藍天白云、繁星閃爍,青山綠水、魚翔淺底,已成為湘潭常態。

            “五個試點”賦能,迎來綠色轉型新天地

            大雪時節的湘潭錳礦地區,大道寬廣平坦,建筑鱗次櫛比,國家礦山公園風景迷人。以湖南裕能、湘潭電化、湘潭厚浦為龍頭骨干的新能源材料產業集群,發展生機勃勃。

            這座歷經“百年之殤”的“中國錳都”,依托生態綜合治理,快速崛起為一座現代化綠色產業園區。

            從退出28家涉錳企業、關閉147家采礦企業,到實施一系列污染綜合治理工程,撬動基礎民生建設投入50億元,再到成立雨湖高新區,探索產業轉型之路,引進入園企業約200家,培育上市公司湖南裕能等,實現生態環境、民生改善、經濟發展齊頭并進。

            這是湘潭多模式探索污染耕地源頭防控的一個典型案例。作為國家級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湘潭還抓源頭防控,實施湘潭縣中灣村灌溉渠底泥污染治理項目,探索水輸入型污染耕地源頭防控,其經驗獲國、省充分肯定。

            作為偉人故里,湘潭市敢為人先、擔當作為,2022年一口氣爭取全國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全國首批“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管控試點“三個先行試點”,干出一個綠色新湘潭。

            640 (1).webp (14).jpg

            湘潭氣候投融資經驗在全國推介

            湘潭市積極構建試點建設的管理體系及政策體系,搭建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和平臺,促進項目落地。兩年多來,該市有效引導136億元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實施綠色低碳項目86個,涵蓋鋼鐵、電力、交通、建筑等多個行業,累計減少碳排放385萬噸,湘潭能耗和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湘潭還有效應用氣候投融資工具拓寬資金渠道,推動湖南湘鋼集團成功發行以湘鋼超低排項目為載體的中期票據,發行規模10億元;成立低碳氣候股權投資基金,首期規模3億元,主要投向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引導轄區內銀行機構加大碳減排支持工具使用力度,3家企業獲得碳減排支持貸款5.42億元,促進金融工具綠色發展,綠色成果在湘潭遍地“開花”。

            同時,湘潭市以全國首批16個“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管控試點為契機,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利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規范開發建設活動,共利用“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審批環評項目900余項,否決不符合管控要求項目40余個,護航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試點成果在湘潭高新區和湘潭鋼鐵集團應用,試點項目順利通過生態環境部驗收。

            去年12月,湘潭市入選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發布《國家碳達峰試點(湘潭)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升級,能源資源利用水平穩步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試點建設的示范引領作用逐步顯現;到2030年,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明顯成效,能效水平獲得大幅提升,戰略性低碳新興產業格局基本形成,試點建設的創新舉措和改革經驗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為如期實現碳達峰、加快推進碳中和,提供“湘潭樣板”。

            640 (1).webp (15).jpg

            湘潭城市上空驚現“雙彩虹”

            今年6月,湘潭市入選全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支持城市,將投資2.06億元,對全市33個農村黑臭水體進行系統治理,力爭兩年內全域基本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實現水質更有保障、村容更多改善、村莊更加宜居,加快鄉村全面振興,推動高質量發展。

            綠色賦能,給轉型提供更為廣闊的天地,湘潭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工作,獲國務院激勵表彰。

            突出問題整改,提升群眾享受優美生態環境獲得感

            “與我想象中的‘臟亂差’完全不同,這里有一種‘潔凈美’。”這是前不久,我們走進湘潭雍和物流(易俗河港區碼頭)的切身感受。

            蛻變源于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2021年4月6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發現湘潭港口碼頭存在污水直排湘江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后,湘潭市高度重視,督促其高速高質高效整改,徹底解決歷史遺留生態環境問題。

            640 (1).webp (16).jpg

            我省首家港口新能源重卡綜合充電站投入運營

            如今,雍和物流建成我省首家港口新能源重卡綜合充電站,全省最大的新能源重卡充電站,集充電、儲能、光伏、智能監控、能效管理等于一體,配置貨棚光伏和儲能柜,可同時滿足38臺新能源重卡或電動裝載機快速充電,預計年充電量可達5253萬千瓦時,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30273.74噸。

            這些年,雍和物流累計投入5億元,建設高標準易俗河港區及配套環保設施。2個全新的鋼結構式倉庫、2條全封閉式皮帶輸送帶、5臺吊機配套全方位噴淋料斗,讓散落煤灰、粉塵成為“過去式”。新建的洗車平臺確保車輛不帶泥上路,洗車后的污水和初級雨水流入污水處理池,經處置后循環利用,堅決不讓污水流入湘江。

            生態化發展理念,讓企業產業日益壯大,年總吞吐量持續穩步增長。下一步,雍和物流計劃啟動港口二期工程,通過建設物流樞紐和鐵路樞紐,全面打造一個綠色、環保、高效智能的公鐵水聯運智慧港口,讓更多湘品走向世界。

            在此基礎上,湘潭舉一反三,要求全市8個港口碼頭對標對表全面完成整改。湘潭“港口碼頭”問題整改,入選全省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正向激勵“十大典型案例”。

            督察整改不僅摘除了湘潭港口碼頭頭上的污染“帽子”,還有效推動現代港口經濟發展。《湘潭港總體規劃(2035年)》于2023年2月正式獲批,開啟該市公鐵水多式聯運新征程。此外,湘潭市還入選全國第三批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創建城市。

            640 (1).webp (17).jpg

            水質清澈的湘鄉水府廟水庫

            按照“洞庭清波”專項行動問題清單要求,湘潭市還高標準建成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打通醫廢處置“最后一公里”,結束該市醫廢外委處置長達16年的歷史。“日處置醫療廢物6.5至7噸,經‘高溫蒸煮+破碎’處理后,委托湘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集中焚燒處理。”湘潭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醫廢處置中心建成至今,運行平穩有序。

            民生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湘潭市高度重視歷次中央、省生態環保督察發現的、群眾投訴反映強烈的、歷史遺留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近年來,該市依法關閉綠心地區52家工業企業,退出48個違規項目,拆除富力城涉綠心60畝違建別墅、59畝古鎮項目,對78畝人工湖進行復綠。全部拆除水府廟水庫4.3萬口網箱,全面退出369個攔庫,實現水庫水質由Ⅴ類提升到Ⅱ類。

            生態興則文明興。湘潭市將著力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增強美麗湘潭建設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共同守護偉人故里的綠水青山,齊心共建美麗湘潭,奮力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幸福畫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