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微課堂】“秸稈去哪兒了”系列報道?丨從雞腿菇、草菇、赤松茸到香瓜 種菇能手用“小秸稈”干出“大名堂”

            來源:湘潭生態環境 發布時間:2024-11-25

            打印 | |   分享到:
            0

            “秸稈去哪兒了”系列報道?

            從雞腿菇、草菇、赤松茸到香瓜

            種菇能手用“小秸稈”干出“大名堂”

            “用秸稈種赤松茸6年了,今年的菌絲長得最好。”11月13日,金色暖陽下,岳塘區荷塘街道竹埠村湘潭綠旺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馮美軍和妻子馮軍霞看到長勢喜人的菌絲,笑容燦爛。他們還將所有種植過蘑菇的廢料當有機肥種瓜果蔬菜,深受市場熱捧。“秸稈是個寶,既能循環利用、不污染大氣環境,還能產生經濟效益。”夫妻倆說起秸稈綜合利用就滔滔不絕。

            馮美軍和馮軍霞熱愛農業,是當地有名的種菇能手。他們從2001年開始,就到新華書店購買了各種蘑菇高效栽培技術類書籍,嘗試用湘蓮殼、棉籽殼種平菇,用秸稈+牛糞種雞腿菇和雙孢蘑菇,用純秸稈種草菇、赤松茸,還種過茶樹菇等幾乎所有市面上能見到的菇類。至今,他們已專業種植各類食用菌及當季蔬菜20余年。

            “通過摸索實踐,我發現秸稈最適合種植雞腿菇、雙孢蘑菇、草菇、赤松茸4個品種,可惜村上僅有200多畝農田,現在秸稈越來越難收。”最終,馮美軍只保留生命力頑強、易管理的赤松茸和平菇兩個品種。

            每年秋收時節,馮美軍和妻子都會忙著菌種接種、制作菌包。他們請人將秸稈從農田收回家,與木屑、谷殼放一起發酵近一個月,再鋪到農田里,放入兩層赤松茸菌種,鋪上土,再蓋上一層秸稈。“菌類最怕太陽直曬,秸稈可防曬,保濕、保溫,鋪入兩層菌種,發菌快、感染少。”馮美軍研究蘑菇20多年,對它們的習性了然于胸。他今年種植了3畝赤松茸,消納30多畝田的秸稈,赤松茸將于11月底上市,畝產預計2000公斤,產期可持續到來年5月,預計產值10萬余元。

            最讓馮美軍驕傲的是,他摸索出了一套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循環利用、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經濟收益“多贏”的農業之路。“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盡可能多品種露天輪作、水旱輪作,少用農藥化肥,既能改良土壤促進增收增產,又不污染環境。”馮美軍將所有種植完蘑菇的廢料當成有機肥,用來種植瓜果蔬菜,可滿足約60%的用肥,種出來的香瓜顏色口感俱佳,深受消費者喜愛。香瓜畝產1500多公斤,售價8元/公斤,收益不錯。種完香瓜,他會輪種兩年蔬菜,然后種兩年水稻。“赤松茸與瓜果蔬菜、水稻水旱輪作有利于改善土壤,減少蟲害。”馮美軍家的瓜果蔬菜幾乎不用農藥,赤松茸更是“零農藥”“零化肥”的純天然綠色食品。

            10余畝水稻、3畝赤松茸、1萬余袋平菇、20多畝瓜果蔬菜……勤于學習、善于探索、熱愛生活的馮美軍和他的妻子,在家鄉的土地上,一輩子齊心協力鉆研一件事,循環用好每一種資源,用最小的成本實現效益最大化,創造出屬于他們的幸福生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