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故事:湘潭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的規劃設計,有何“玄機”?

            來源:湘潭在線 發布時間:2021-10-08

            打印 | |   分享到:
            0

            教學樓就像個大型的四合院,風雨連廊一通到底,連接了幾乎校內所有的建筑,剛剛投入使用的湘潭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的這些規劃設計讓人感覺新穎得甚至有些“另類”。這樣的設計是如何出爐的?在這些設計的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考量?

            對此,負責學校規劃設計的湘潭城發集團下屬企業——市規劃建筑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建筑設計一所所長郭偉一語道破“玄機”:以有限的用地和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這所湘潭唯一的12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師生的需求。

            微信圖片_20211009084842.jpg

            用地面積185畝,新建建筑面積超8萬平方米,11棟新建建筑外加3棟改造建筑,如此規模讓湘潭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毫無爭議地成了全市單體面積最大的公辦中小學校。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學校設置的招生規模也不小:有從小學到高中12個年級,90 個標準教學班和4000多名學生。

            “如此多的學生,如此大的年齡跨度,集中在同一所學校學習和生活,這本身對設計工作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在郭偉看來,如何集約化地利用好有限的土地,且兼顧所有年齡段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學習便捷性,是他們設計中需要解決的最大難題。

            經過對學校設置的反復推敲和對現場的多次踏勘,設計團隊首先確定了教學區從南到北依次為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布局設置。圖書館、體育場等公共設施設置在教學樓東面靠中間位置。郭偉認為,“這樣既保證了各年齡段學生相對獨立的學習空間,又減少了教育資源的閑置,整體有聯系又有分隔,和諧共處,互不干擾。”

            主要的教學樓采用的是一種院落式布置,每棟樓自成院落。在這個布置里,教學用房、輔助用房和配套功能用房既標識鮮明,互不干擾,又有機融合,互為補益。如此設計,大大增強了教學的便捷性,同時也減少了班級、年級間學生的相互穿插。專業人士評價,該設計“以開放的現代教學模式,打造了豐富多樣的建筑空間”。建筑內還設置了不同朝向的架空空間,以求達到優良的自然通風效果,減少空調的使用。

            令人尤其感興趣的是學校的連廊設計。與絕大多數學校設計不同,湘潭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的連廊串聯起了各主要功能建筑區。換句話說,即使在雨天,學生不用打傘也幾乎可以走遍全校。“這是一個非常人性化的嘗試”,郭偉說,連廊設計最寬處達到二三十米,最窄處僅三四米,給出了足夠的“留白”,增加了學生自由溝通互動的空間,大氣,實用。

            這所學校規劃建筑設計的“玄機”還遠不止于此。

            微信圖片_20211009084849.jpg

            校區內還保留了原有的3棟老宿舍樓。經鑒定,這些樓房興建的年代并不久遠,尚安全可靠,但其外觀色調與內部裝飾與新建學校不夠協調。本著對原有資源充分利用的原則,設計人員給出的方案是,按照學校整體功能規劃,對老宿舍樓進行相應的內外墻裝修、翻新和粉刷,使其與新學校色調相統一,改造成初、高中學生宿舍。

            學校最醒目的建筑設計應該要屬那座花瓣造型的圖書館了。該館整體外形大氣,取“海納百川”的和諧包容之意。紅色花瓣造型點綴其上,寓意著湘潭紅色文化的教育傳承。圖書館內部設置為圓形中庭,兼顧學術交流和學術報告會議功能,營造出一種開放式教學氛圍。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