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9-07
文/李玲
兒時讀“父母在不遠游”充滿疑惑:少年不游歷四方,不歷經困難險阻,怎能成長,如何成熟?隨著年齡增大,開始懂得其中的道理。 前段時間碰到了一位女同學,我知道她很早就嫁到外地,發展得也很好。我好奇問她怎么回家發展了,她淡淡地笑答:“父親走后,母親重病,我不忍心母親無人照顧,便只帶了小女兒回來陪她,丈夫和兒子依舊在那邊”。 我們是廠礦子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也聽聞過她母親獨自蹣跚去醫院看病的事情,感覺很心酸,也很佩服她。正如她說的,母親的時間是如此有限,她寧愿舍棄更多的機會回家多陪陪她。 而后不久,我幫媽媽給她的朋友送菜,才發現她朋友原本在深圳發展的兒子也回家了。當年她丈夫在家突發心臟病去世后,她兒子就悔恨不已,賣掉了那邊的房子,結束了自己的事業回到家重新打拼。當然也有人會疑問為什么不接父母過去一起生活。 “父母故土難離,而且他們還有年邁的親人需要照顧,我做了很多工作,父母都不愿意到我的城市去生活?!边@是另一位同學和我聊到同樣問題時的解釋。 回想每次回家探望養大我的外婆時,她總是反復念叨一句話:“瞧我大孫女不遠嫁就是好哦,我一想見就可以見著”。 年輕時我們激情萬丈,期望瀟灑如俠客,仗劍走天涯,但是現在都漸漸被親情絆住了腿,只想多陪陪自己的家人。羊跪乳,鴉反哺,是我們從小受到的孝道教育,可有很多人因為工作、小家庭的緣故無法長期侍奉雙親在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了父母后對于“孝”字的定義,我們都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這兩年來受到疫情的影響,我們的生活節奏、方式、想法改變了不少,曾經還是懵懂少年,現在都是父母的依靠。在這時光易逝的人生路上,帶著感動出發,勸君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領悟父母的偉大,去觸摸生命中最柔軟的底層。
上一篇:書法 | 知重負重 苦干實干 | 下一篇:《奮斗者》報 原創 | 設計樓的那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