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力打造長株潭都市圈!這個重磅規劃出爐

            來源:湘潭在線 發布時間:2021-09-02

            打印 | |   分享到:
            0

            近日,湖南省發改委正式印發《湖南省“十四五”新型城鎮化規劃》(簡稱《規劃》)。其中提到,要做大做強長株潭都市圈。

            《規劃》指出,將長株潭都市圈打造成為全國重要增長極、全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示范區、國家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全國都市圈生態文明建設樣板區、全國高質量公共服務典型區、全國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先行區、全國一流營商環境引領區。至“十四五”末,長株潭都市圈城鎮人口達到1300萬左右,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

            構筑同城化發展新格局

            以湘江為紐帶,依托區域內重大交通干線,加快三市空間緊密融通與同城化,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城鎮體系,形成“一軸一心、三帶多組團”的同城化發展新型空間結構

            一軸:串聯三市主城區的湘江發展軸

            依托湘江沿岸科創、產業等優勢資源、區域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等構建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走廊、現代服務業發展走廊和高品質人居家園三大功能的湘江發展軸。

            加快湘江風光帶和濱江地區規劃建設,打造長株潭“百里濱水走廊”。

            強化三市聯動發展,進一步強化長沙市中心地位、龍頭作用和集聚功能,加快打造國家級智能制造、創新創意、交通物流中心及全國區域性金融中心,增強極化帶動效應,引領長株潭整體發展再上新臺階。

            充分發揮株洲、湘潭比較優勢,協同打造湘江灣智能制造產業走廊和科創走廊,共同建設長株潭東部先進制造業發展帶,提升區域協同發展整體水平和效率。

            一心:長株潭生態綠心

            以長株潭生態綠心為核心,聯動周邊大托、暮云、跳馬、云龍、昭山等區域,打造長株潭都市圈城市中央公園。

            嚴格落實長株潭生態綠心法治化保護,加強生態空間管控,優化生態空間結構,建設高品質城市生態綠心。

            探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有效途徑,大力發展科創研發、信息技術、數字經濟、設計創意、康養休閑、文體旅游、體育運動等綠色創新產業,推動長株潭生態綠色融合發展。


            三帶:長株潭中部(京廣)發展帶、北部(渝長廈)發展帶和南部(滬昆)發展帶

            中部發展帶依托京廣高鐵、京港澳高速,以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長沙片區、長沙經開區、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株洲高新區、天易經開區為空間支撐,聚聯空港—高鐵新城、雨花經開區、株洲經開區、淥口經開區等區域,優化沿線用地功能和設施布局,提升各重要節點的可達性,加快融入長江經濟帶,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發展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現代物流、臨空經濟、商務會展等產業。

            北部發展帶主要依托渝長廈高鐵、杭長高速、長張高速,以長沙高新區、寧鄉經開區、長沙經開區、望城經開區、瀏陽經開區為空間支撐,重點發展先進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食品輕工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輻射帶動湘西北發展。

            南部發展帶依托滬昆高鐵、滬昆高速,以湘潭經開區、湘潭高新區、岳塘經開區、株洲經開區、荷塘工業集中區、醴陵經開區為空間支撐,聚聯湘鄉、韶山、醴陵等區域,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航空科技、新能源裝備、海洋裝備、電傳動及風電裝備、新材料、陶瓷等產業,輻射帶動湘中、湘東、湘西發展。

            多組團:立足全域統籌、城鄉一體,圍繞長株潭中心區域,打造若干重要功能組團,主要包括寧鄉城鎮組團、瀏陽城鎮組團、韶山—湘鄉組團、醴陵—攸縣組團

            推動組團內產業結構、交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資源要素整體協調發展。

            加快同城化建設步伐

            以長株潭三市主城區為核心、一小時通勤距離為半徑,提升長株潭整體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打造全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示范區。

            建設便捷高效的交通圈

            依托長株潭都市圈地處京廣、滬昆、渝長廈高鐵交匯的區位優勢,統籌鐵、公、水、空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長株潭建設成為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和面向全球的國際交通門戶。

            構建對外大通道

            暢通鐵路網,全面貫通渝長廈高鐵,推動呼南高鐵順暢轉換連接長株潭;規劃建設長九高鐵,進一步加強與長三角、山東半島等地區的溝通銜接;充分利用京廣、滬昆、石長等普速鐵路開行城際列車,研究建設連通岳陽市、衡陽市、婁底市、醴陵市等地的城際鐵路;規劃建設京廣鐵路貨車西環外繞線,預留京廣鐵路貨車東環外繞線、石長鐵路東延線通道,逐步實現客內貨外、貨運成環。

            構建高速公路網,進一步提質、擴容、加密長株潭高速公路網,強化高速公路對外連通能力和內部轉換能力。大力推進京港澳、滬昆高速公路擴容工程,增強高速公路“十字”主通道功能。規劃建設瀏陽沙市至寧鄉、株洲至韶山等高速公路,構建長株潭多層環狀高速公路格局。

            拓展“長沙四小時航空經濟圈”,新增加密國內主要城市航線航班,適時恢復并新增國際及地區航線航班,持續完善國際貨運航線網絡,推動開通以貨運為主的第五航權國際航線,構筑“國內重點城市快線+圈內國際航線+洲際航線”的航空網絡。加快通用航空發展,建設長株潭通用機場樞紐集群,構建以長株潭為中心的通用航空飛行網絡。

            協同推進內河水運建設,進一步疏浚提升湘江主干航道等級,實現湘江長株潭下游航段常年3000噸級通航標準,豐水期萬噸級船舶直達長沙(銅官)。

            加快暢通漣水、淥水支線航道,有序推進瀏陽河、溈水等一般航道治理。謀劃推進長株潭組合港,逐步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錯位發展的港口群。加強長株潭港口與城陵磯港的聯動,探索推動湘陰虞公港建設長株潭“飛地港口”。

            暢通內部大循環

            建設軌道上的長株潭。統籌利用干線鐵路通道資源,以既有長株潭城際鐵路為骨架,以長沙市軌道交通為基礎,統一規劃建設長株潭都市圈軌道交通項目,合理確定建設時序,優化軌道交通站點布設,做好遠期軌道交通線路接入條件預留,逐步實現長株潭都市圈中心區軌道交通互聯互通、成環成網。理順既有長株潭城際鐵路管理關系,進一步增加小編組車輛,改進開行方式,優化票務系統,完善配套設施,加快推進“地鐵化”運營。推進長株潭軌道交通建管養運“一張網”。有序推進長沙市新一輪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穩步發展中小運量有軌公共交通。

            拓展城際快速干道。進一步加密拓展連接三市的城際干道,推動長沙黃興大道至株洲田心大道,長沙黃橋大道至湘潭伏林大道等城際干道建設。加快推進連接長株潭的國省干道主要路段提質升級、城際路段擴容、重要城鎮過境路段改線、“斷頭路”連通、繁忙路段擴建或立交改造等工程。推動長潭西等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的論證研究。

            強化區域交通微循環。提升城市路網承載能力,優化快速、主干、次干、支路比例,完善“最后一公里”交通網絡。大力推動城市停車設施建設。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統籌推進長株潭都市圈公交線路聯網運營。

            構建梯次配套的產業圈

            編制長株潭產業發展指導目錄,通過規劃、土地、財政等手段,統籌三市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統籌區域重大產業項目布局,構建錯位發展、特色明顯、相互配套的產業發展格局。

            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著力培育以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為主的世界級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加快發展以先進儲能材料、先進硬質材料、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顯示功能新材料為主的世界領先高科技新材料產業集群,打造成為全國半導體(含新型顯示器件)產業重點發展集聚區。加快推動長沙市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提升株洲市、湘潭市制造業規模化、特色化、集群化水平,做大做強產業園區,著力建設長沙創新谷、株洲中國動力谷、湘潭智造谷。

            大力發展制造服務業,以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緊扣優勢產業鏈價值鏈的核心環節,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化發展能力。推動制造業企業利用非核心服務業務,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研發設計、創業孵化、計量測試、檢驗檢測等專業化服務,構建產業鏈增值服務的生態系統。

            支持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建設大型互聯網數據中心,打造集數據存儲、傳輸、處理、應用等為一體的數字經濟體系,加快建設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國家工業互聯網重要節點和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網。創新發展金融業態,大力培育引進金融機構,拓展融資渠道,打造中部金融中心。

            形成便利共享的生活圈

            堅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深化公共服務領域合作,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使同城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推進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完善長株潭三市統一、有效銜接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建立與財政承受能力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創新公共服務一體化管理機制,推進教育、醫療、醫保、社保、養老、就業、戶籍等公共服務一體化,實施公交、健康、醫保、社保、圖書館等“一卡通”,加快三市政務服務對接共享。

            共享高品質教育醫療資源。共建中部地區教育高地,完善教育科研協作機制,推動區域教育科研、人才建設、成果推廣運用等綜合實力中部領先。共同發展職業教育,共同推進長株潭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建設,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加快岳麓山大學科技城、湖南(株洲)職教科技園建設。優化區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加強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范圍,共建健康信息平臺和數字化醫療協作系統,推進高端醫療資源共享互補,提升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依托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匯聚省內外優質醫療、科研資源,構建長株潭區域醫療聯合體,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加快健康產業發展。提高區域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推動文體旅游合作發展。全面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發揮長沙世界“媒體藝術之都”優勢,加快建設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和昭山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在長株潭開展文創版權保護領域區塊鏈技術應用。優化配置文化設施,規劃建設湖南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湖南圖書館新館等文體場館設施,推動重點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博物館、紀念館、歷史建筑的合作共建共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便捷化。聯合舉辦大型文化體育活動,打造區域文化品牌。

            全面提升旅游業發展水平。深化區域旅游合作,推動長株潭旅游市場和服務一體化。提升紅色旅游通道、湖湘文化旅游通道、湘江旅游通道、高鐵旅游通道品質,共同打造極富特色、享譽全球的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促進休閑旅游、紅色旅游、研學旅行、鄉村旅游、工業旅游、康養旅游融合發展,推進湘江游艇游輪旅游碼頭和自駕車房車營地建設。推進旅游標識系統、智慧旅游系統和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系統建設,打造“網紅”地標,提升全域旅游發展水平。實行長株潭旅游“一票通”,聯合開展主題旅游推廣活動,共建旅游服務監管平臺。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創新圈

            全面深化改革,著力破除制約同城化發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創新運行有效的一體化合作體系,健全長株潭同城化議事協調機制和日常工作制度,加快推進建立制度統一、規則一致、執行同步的協同發展機制。加強城市安全發展和區域應急管理合作,強化風險評估和管控處置,共建食品安全、綜合防災減災和安全生產等保障體系。

            建立重大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及災害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合作聯動機制。推動社會組織、金融組織等非政府組織同城化發展,共同參與構建區域公共事務協同治理機制。協同推進要素配置改革。建立統一規范的制度體系,形成標準規則統一、要素自由流動、高效有序運轉的開放市場。

            建立長株潭城鄉建設用地指標統籌管理機制,完善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零障礙交易機制,制定長株潭存量土地一體化盤活方案。適時推廣瀏陽“三塊地”改革試點經驗,建立健全統一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公共利益征地相關制度規定。

            健全長株潭一體化引才引智機制,探索優秀人才跨區域跨所有制流動渠道,推進高層次人才在長株潭三市自由落戶。建立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資格和繼續教育學時互認互準制度。支持三市企業間開展勞務外包、加盟合作、員工共享等用工模式。支持建設“中國長沙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

            建立長株潭技術交易市場聯盟,共同促進技術轉移轉化和創新資源共享,支持三市聯合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

            長株潭都市圈培育工程

            建設長株潭國家中心城市

            發揮長株潭整體優勢,推動長株潭三市整體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提高省會長沙首位度。對外提高集聚力和影響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國際文化創意中心、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國家綜合交通物流樞紐,積極創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高水平建設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臨空經濟示范區等開放平臺,擦亮長沙中非經貿博覽會、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等開放名片。對內增強輻射力和引領力,做大中心城市規模,推進“一體兩翼”建設,將瀏陽金陽新城、寧鄉金洲新城打造成為驅動長沙兩翼發展的重要引擎,增強城市活力和吸引力,輻射帶動“3+5”城市群發展,建成宜居樂業安全的特大城市。推進湘江新區高質量發展,推動湘陰、九華新片區規劃建設。

            建設更具實力的株洲。集聚發展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三大動力產業,創新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新型功能玻璃等五大新興產業,轉型提升陶瓷、服飾等兩大傳統產業,將株洲打造成為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雙循環戰略節點城市、中華炎帝文化名城。

            建設更有魅力的湘潭。將湘潭建成國家重要智能制造集聚區、中部科創發展示范區、內陸改革開放先行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紅色旅游目的地。

            打造國家綜合交通物流樞紐

            加快建設常益長、長贛高鐵,規劃建設長九高鐵,打造長沙“米”字型高鐵樞紐。加快建設寧韶、江干、醴婁擴容等高速公路,構建長株潭高速公路網。拓展完善四小時國際航空圈內的客貨航線,逐步拓展洲際航線網絡,構建長沙國際航空貨運網絡。

            整合長沙金霞物流園、長沙貨運北站、旺東物流、灣田國際物流園、株洲鐵路北站、湘潭鐵路貨站等資源,共同建設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整合湖南一力物流園、湘潭九華一力公路港、株洲中車物流、株洲電力物流等資源,共同建設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

            整合長沙空港物流園、快遞物流園、湘潭綜保區、株洲綜合保稅物流中心等資源,共同建設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整合荷塘現代綜合物流園、長沙高橋商貿城、京東(湘潭)產業基地、株洲蘆淞服飾物流中心等資源,共同建設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

            整合長沙紅星全球農批中心、云通物流等資源,共同建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打造全國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先行區

            夯實市場體系基礎制度

            落實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持續清理市場準入隱性壁壘。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探索構建三市統一的市場準入服務系統和市場監管案件聯合執法機制,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推進要素市場化高效配置,爭創長株潭要素市場化配置國家綜合改革試點。推進金融產品與服務同城化,實現區域內企業授信標準統一、授信額度共享、信貸產品通用。統一三市土地、房地產抵(質)押登記等辦理流程與收費標準。

            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能和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制度,建立健全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約束機制和存量建設用地盤活機制。推動三市人力資源、就業崗位信息共享和服務政策有機銜接、整合發布。加強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共同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加快建設湖南大數據交易中心。

            提升區域市場環境質量

            逐步推進長株潭“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協同推進企業投資、商事登記等領域審查審核和資質互認。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簡化消費爭議處理程序,暢通投訴舉報渠道。

            推進長株潭一體化企業征信體系建設,率先實現企業公共信用信息的統一歸集、共享和應用。強化市場協同監管。提升長株潭高品質服務質量,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區域品牌。

            建設長株潭都市圈城市中央公園

            依托綠心打造長株潭都市圈城市中央公園,創建國家級園藝(園林)博覽園和花卉博覽園,打造世界級品質的城市綠心和國際化城市會客廳。緊扣綠心保護,依托山水、借勢交通、整合周邊資源,建設以旅游服務、生態文化為核心特色的、智慧共生、藍綠交融的國家旅游度假區。形成“青山、綠道、藍網”相呼應的生態空間形態、“軌道、公交、慢行”相融合的基礎設施網絡、“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現代人居典范、“開放、創新、文化”相協調的發展動能。承擔生態保育、休閑旅游、體育健身、文化展示、康養娛樂、研學教育、現代農業和對外交往等功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